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延展生命: 媒体中国2011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日期: 2011/8/5 14:04:23    作者:薛飞     来源: artspy艺术眼    

巴什拉在讲到科学精神形成的时候说到"真理是忏悔的产物",并以此来突破"认识论障碍"。作为“新媒体”这个特殊的展览,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那些作品?从不同的立场望过去,肯定都会有被遮蔽的认识论障碍缺失,但是这也正是另外角度望过来的时候能够产生“忏悔”的地方。

不管这些新媒体带来了多么高贵的技术和令人惊讶的科学发现,它选择进入美术馆,那么就自愿的选择了作为一种艺术的生态而接受艺术认识论的考验。如果仅从依据BorisGroys那篇著名的从博物馆论“新”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作品,那么他们是前所未有的“新”。巴迪欧在针对《当代艺术的十五个问题》中的第五和第八个问题的回答中也提到这个事情。“到底什么是新形式的创造。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对当代艺术的难题就是对新的形式的无限渴望。我们必须准确说明新形式问题的内涵。什么是新形式的发明?”在他看来“从来没有完全纯粹的新形式的发明。我认为那是一个梦想,就像总体化一样,没有绝对新形式的纯粹发明”。他以马列维奇为例说明所谓彻底的提纯最终也将走向死胡同而必须另起炉灶。所以他说“每一种艺术都由一个混杂的形式发展而来,而这一混杂的逐步提纯的过程使一种特殊的艺术真理及其消亡殆尽的历史得以成形…艺术的真实也就是通过提纯的内在过程所构想出的理想化的杂多。换句话说,形式的一个偶然开端决定了艺术的原材料…”以此逻辑所以这些无数的显示器,密布的感应元件也都将不是新的真实内容。

作为展览的策展方他们将这些方式的作品强调为一种力图突破抛弃视觉的尝试,是对现代性的一种追求。这个说法不存在对错,但是具体到真实的展厅就会出现问题,强调所谓的体验抛弃视觉的努力在多大程度实现?从这些无数的显示器,到处裸露的电子元件和随意吊着的电线,甚至那些大同小异的各种频段的声音,都将成为他们所强调的那种方式的绊脚石。在当代艺术里面对视觉突破的尝试有无数,那些都比这样形式更彻底。而且这么一大堆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显示器,带来的机械感,一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视觉经验,不是一句熟视无睹就能抛弃的。如何能武断的强制观众抛弃视觉呢?如果说着是策划人一厢情愿的理想,而并非艺术家们的共识,那么艺术家们又是在做什么?

在无数的人机互动或者生物交流过程的作品中都存在这样一种假象。就是通过某种电流(生物或者物理)的强弱而转化成其他感官体验,最典型的就是各种声音。在这些过程里面其实最后的这个体验是虚假的。以展览里面的亚马逊的鱼的交响乐或者触摸皮肤的声音为例,这些声音都不具有唯一性。都是艺术家或者技术人员主观随机设定的一个基本音节。只要这个公式基本设定一改变,最后产生出的声音将千差万别。而恰恰是个很随机的选择却僭越成观众获取感受的主要部分。在技术的神秘外衣下产生一种不自觉的欺骗性。从分享精神来看这些作品同样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以一个通过摄像机抓取观众的头像然后通过互联网链接而搜寻出想似的头像图片的作品为例。这个本来是应该放到互联网上,用更自由和更广泛的参与为前提才更有意义的事情,现在拿到美术馆多少觉得有点奇怪。从技术与互联网精神来说,这样的技术即便是原创,但和谷歌图片搜索功能里面的人像识别相比显得多么自娱自乐?另外一个关于北京污染实时图像的作品,被囚禁在美术馆的墙上。这也是一件十分令人尴尬的事情。只希望这是在特定条件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另外更多的作品皆能看见“环保”二字这个主题。先并不说这种方式真正的能从技术上对环保起做大作用。从这些作品庞大的电子耗材和用电量,就已经将这些作品打回原形,那些问题成为了一个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假问题。靠展示一个自我营造出来的模仿自然小生态系统的,观众到底能获取到什么?这些新媒体提供的体验和平时的体验到底新在什么地方?

巴迪欧在那十五个问题里面还说道:“艺术是一个真理过程”这正和巴什拉科学精神形成相呼应。在这个点上,科学技术为前提手段的新媒体艺术从自身内部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巴迪欧接着讲到“艺术的这个真理往往是知觉或感性的真理,知觉之为知觉。就是说:知觉转化成了理念的一个事件… 新的艺术普遍性在于创造在那种感性之中的理念事件的新形式。依靠这个形式产生一种我们和世界的感性关联…艺术创造是人的解放的一部分,而不是装饰…”对这个展览来讲也就是,不是用技术堆砌一个新玩具。“艺术问题在今天是一个政治解放的问题,它自身带有政治性”。这也正是这场展览最缺但又最必需的东西。可能也正是这个缺失,并在技术神秘性的掩盖下化妆成各种巨大的玩具,才得以悄无声响的进入了中国美术馆。

这已经是第二次新媒体三年展览了,面对新媒体艺术,和上一次相比这个“新”有了什么样的变化?给我们的体验和三年前有什么样的差别?这些新媒体在神秘外衣的遮罩下很容易形成一种技术崇拜。也只有打破这种崇拜,用普通的、基本的艺术检验方式去检验,才会产生出这种新形式能产生的真正的新艺术,提供新形式下产生的真正的新体验。只有那样新媒体的“新”才会不是皇帝新衣的“新”。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