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为什么是“混搭”
                            
日期: 2011/9/7 14:22:12    作者:冀少峰     来源: 今日艺术网    

在当代艺术领域,“图像”一直是一个学术关键词,而关于“图像”的展览、关于“图像”的讨论,特别是“图像”转向的问题,可谓令学界争论不已。深圳美术馆自2002年举办“观念的图像”中国当代艺术展以来,又接连举办了“图像的图像”、“嬉戏的图像”、“历史的图像”等,直至去年又针对青年一代推出了“混搭的图像”展。

那么“图像”又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艺术界对图像又是如此热衷不已呢?依据帕诺夫斯基的观点,图像可以说是人造的视觉产品。“艺术作品是要求人们进行审美体验的人造物品。”(易英《原创的危机》,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P35)

“当然,就图像而言,它又不包括三维的产品,如建筑、雕塑或三维的工艺品。图像要是平面的,即英文的graphic。图像的概念非常广泛,除了我们非常熟悉的造型艺术中的油画、水墨画、版画等传统的人造物品外,在当代社会中,摄影、电视、电影、数码图像、计算机图像、商业广告、平面设计、商品包装等都在图像的范畴之内。这些视觉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全民共享、公众共享的,在当代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强行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不管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它会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你的生活里面,进入你的私人世界,使你不自觉地受它的影响,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引文同上)当然,“图像”又分“手工图像”和“机器图像”。“机器图像”相对于“手工图像”而言,它不仅准确、真实、快捷,关键它可以复制和进行有效传播,而学界讨论的“图像”当属现代文化、当代文化的概念。

法兰克福学派瓦尔特•本雅明为此还写了一本书,即《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针对文化工业,批量生产,通俗艺术走向高雅艺术,甚至对现代艺术提出了挑战。那么就当代艺术而言,当“图像”日益支配着人们的观看方式和思想方式时,图像就成为一种媒介,并反过来用于表达思想,于是“图像”的搬用、挪用就产生了另外一种意义,尤其是对艺术史或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的经典图像的搬用与挪用。如果就艺术的形式而言,在当代艺术领域,真正地带有原创性的个人风格也越来越难见了,“拼凑”、“混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而艺术家的内在心态,其实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后现代社会的新的生存方式及伴随这种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新的文化形态,使艺术的实践必须适应或跟得上后现代社会的发展。

而后现代社会的发展,亦带来的是文化的多元主义,多元、混杂、拼凑成为其文化的表征,并渗透在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

那么“混搭的图像”展,既是文化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的混搭,也是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混搭,而参展艺术家由于性别、身份、年龄的不同,受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的差异,艺术的视野、采取的创作方法的不同,更给人们一种“混搭”的阅读方式。而“混搭的图像”展经深圳、西安、石家庄,今天来到武汉。每到一地,参展艺术家和本地艺术家的混搭,因而能不断地给“混搭的图像”展注入一股股清新的活力,使“混搭的图像”展成为一个动态的、保持着鲜活力的展览。

勿庸置疑,我们越来越置身于一个以“看”和“听”文化为主导的数码时代。所谓数码时代,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新出现的都市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改变了以往人们的观看和视觉呈现方式,以活动影像、静止影像和虚拟影像为主导的“看” “听”文化,主导了我们的生活,控制着我们的思维。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视觉图像的成分在当代文化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这种新的“看”“听”文化,强调新奇、速度、刺激、贪图轰动效应,它不再像传统文化形态那样允许观众慢慢体会阅读并不断调匀速度,它是将速度强行加给观众,并呈现出强烈的“单向性”,所以它不仅不能导致心灵的净化和对事物充分的认知理解,更多的是动摇了我们对于“真实”认知的传统标准。从本质上说,数码时代的这种视觉文化,其来源是由于政治或商业所构成的种种意识形态,是一种新崛起的大众文化。它既是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发展的结果,也是以强调自我为中心的“现代主义”不断发展的结果。

参加“混搭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的年轻艺术家们,就是身置数码时代这样一个文化现实的场景中,他们凭借对当代文化的敏感力与判断力,从各自的生态体验和视觉经验出发,希冀在数码时代重新找回一种适于当代人的生存经验与视觉经验的表述方式,并重新点燃早已逝去的架上绘画的激情,进而表达出这一代人面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立场和态度。他们的视觉样式不约而同地体现出了以下几种共性:一、以自我为中心;二、强调虚拟场景中的虚拟体验;三、冷和酷及游戏心理。以此来重塑当代社会和文化现实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以自我为中心

艺术家以自我为中心,并将自我装扮成艺术的母题应该追溯到玩世现实主义的代表方力钧、岳敏君那里,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和处理已然成了那个时代艺术的主潮,滑稽而又夸张的变形把一代人的肤浅、无聊、苦闷、压抑、彷徨及对现实的焦虑与失望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这里面仍不乏有对意义的追问和深度模式的探寻,时代和历史必然决定这代人要成为这样。和这代人不同的是,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虽然也在围绕着“自我”在叙事,但这个自我已然不是一个缺少生命活力的虚假者,而是真实社会现实中的一个真实的自我或者说是一个放大的自我,是一个从宏观的叙述转向自我生存经验的微观表述,在梳理日常现实和当下的视觉经验中,对自我更加富于浪漫,更精彩、完美,更偶像化的重塑。这种对自我的极度迷恋,既显示出这一代人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更让他们在精神维度上的自恋倾向暴露无疑。他们的“真情实感”已被情感的替代品情感碎片所置换,他们在当代生活场景中的情绪性表述中,描绘的往往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事件,而是他们无数次重复过的生活片断与经验的瞬间。他们叙事的意象也不在于日常生活的物体,而在于和当代生活的行为相关的行为。

二、虚拟场景中的虚拟体验

伴随着数码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看动画片,听卡拉OK,玩动漫游戏,欣赏科幻大片等,这无疑构成了他们共同成长的经历与经验,也赋予了他们以无穷的想像空间。在这个虚拟的场景中,各种奇幻的、刺激的、灵异的、玄奇的、虚拟的故事场景及现实的、现世的、未来的、过去的、历史的鬼怪神兽与人神魔法间的冲突,时空交错所带来的视觉惊奇及诡异般的视觉冲击,不仅让你产生一种颤栗之美,更让你领略到一种脱俗超凡般的愉悦,通过对天地人三界不着边际,不加节制的想像,让我们看到了虚拟场景中的现实生活给他们的创作带来的问题的思考。实际上,在这一代人的思维方式中,始终存在着一个虚幻的乌托邦精神国度,他们在那里既可以张开理想的翅膀,奔放他们的激情,驰骋他们的思想,更可以随意放任放大他们的想象,在虚拟的景观中,他们幻想自我无所不能,无往而不胜,其实他们的创作并不以讴歌虚拟现实中的虚拟美感为己任,而是在非真实的场景与现实的具体图像间,寻求一种另有企图的判断和思考。

三、冷和酷及游戏心理

谁说青春不残酷,其实青春本来就残酷,残酷一直是伴随着青春而长大的,青春稍纵即逝,你想紧紧抓住,却始终抓不住它。恍惚间,让人徒生一事无成之叹。青春期的躁动、疯狂、冒险,放纵在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叙事逻辑中,已被轻松幽默而又戏谑的方式所取代。游戏的心理充斥在他们的绘画经验中,他们抛弃了沉重的历史碎片的咀嚼,卸下了沉重的理想重负,但无可选择的数字时代又把他们推向了机械复制及玄亮灵光和极度奢华美丽的消费社会中,他们在满足极端物欲的情形下,感受着时代的隔膜和亲情的冷漠。他们一边在跟着感觉走,一边在疯狂飞翔与放纵其本色,并把冷和酷作为他们的追求,以此来抒发他们那青春的情感及青春的生命现实。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