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处江汉平原,雄踞长江中游,衔南北往来之要厄。草根文化、码头文化、市井文化等民间文化积淀与历史文脉相互融合,孕育出丰富多样的人文生态与个体精神气质。至近代,众多仁人志士汇聚此处,先锋思潮此起彼伏。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湖北成为 ’85美术新潮策源地之一,武汉更为当代艺术批评与创作的富集区,其理论锋芒与创作视野一度为中国当代艺术界所称道而影响深远。自90年代中后期,来之不易的本土当代艺术批评与创作力量纷纷离开此地,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湖北当代艺术历史书写脉络的断裂,也造成新世纪十年来本土艺术实验文本的大量流失。
今天,当代艺术面临的危机是:全球化浪潮加剧了文化一体化的进程。其结果将抹平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质,个体精神赖以生长的独特文脉渐趋消失。由此带来的图景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将陷入均质化、样式化与商业化的泥潭,受资本操控而失去犀利的文化批评精神。当地域文化的异质性与个体精神的独立性消解之时,将是中国当代艺术失去意义之际。
正是基于以上的反思,笔者拟从湖北当代艺术创作与批评的历史脉络出发,考察近年来本土艺术语言的实验倾向。湖北地处中部,既保存了’85美术新潮的启蒙思想,又凝聚了中国社会在都市化进程中遭遇到的种种困惑焦虑,当然,也不乏憧憬与希冀。这里,不同于北京中心,也不同于西南腹地、与东部沿海、江浙沪等地迥然有别。其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给予湖北当代艺术创作以难以描述的可能性。
重新阅读,旨在让我们参与新的历史时期,新锐萌动的思想激荡,触摸社会存在轴线上最重要的文化想象,以此开启价值多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自由表达。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当代艺术需要自主、开放、深入、持续的学术研究,希望本展是一个开始,以后能够从不同方面继续做下去,并以此为基础继续湖北本土当代艺术的历史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