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开始的成都双年展,到今年已是第五届了。十年一梦,这个梦还将继续。
与前四届稍有不同的是,今年是免费,凭有效身份证明就可以领取一张门票,因此省了往年20元的门票钱。百度上有“成都双年展门票”关键词,其实,无论是威尼斯双年展,还是北京国际双年展,即便需要花钱买票,也不会有明星演唱会的门票那样紧张,更没有过年过节的火车票那样一票难求。
看了展览,有如下感受:
感受1:文化庙会中的双年展
我并不知道“成都双年展”是如何由私办转为官方。任何事情,私人的角度与官方的考虑一定会有所区别。
奥地利有个破败的老工业城市林兹,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华丽转身,办起了如今已经声名远扬的电子艺术节。在中国北京,那里有个798厂,在近20年来已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而在成都二环路外的东边,有个红光电子管厂,那里有18万平方米的旧厂房。在一些致力于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机构和个人的努力下,这里成了一个东区音乐公园。几个月前,以35万元的价钱征集音乐公园的主题雕塑创意。有人问我,愿意不愿意去想一下点子什么的?我坦言:我没这个本事。
穿梭在音乐公园里,看到如古镇等旅游热点那样多的商店、咖啡馆、茶馆和特色旅游商品店,在设计与当代绘画展场的楼下,问了几家商店的伙计,在那里领票?都说不知道。后来到处寻找,最后还是家人在入口处的楼梯旁找到了换票处,于是拿证件换票、登楼。当代绘画馆到了,这是一个由体量巨大的车间二楼改造的展场。
后来,看到海报,双年展还有呈祥东馆的国际建筑展览、还有更远处的两个展览,一是东郊三圣花乡荷塘月色的绘画展览、再是南边更远处的雕塑、行为展览。据说,今年的双年展花费3000多万,在“物色•绵延”这一总主题下,“2011成都双年展”包括“溪山清远:当代艺术展”、“物我之境:国际建筑展”、“谋断有道:国际设计展”三大主题展,以及“再现写实:架上绘画展”、特别邀请展及部分传统节目配套活动。
据说,2011成都双年展投入了3530万,采用了“政府主导、专业机构运作”模式,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双年展组委会。看来政府的投入,想不大手笔都不行,过去私人投资的几百万给人感觉已是很大手笔了,据前四届双年展的主席邓鸿说,前四届一共花了2000万。据说,这个音乐公园总投资超过35亿。哦,额滴神啊!
政府办事与私人办事的角度总是不一样的。比如,私人的角度是能够花小钱,办大事,政府的考虑可能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怎样让老百姓觉得他们又为老百姓作了一件好事、事实,特别在乎所花的钱在落地后要听到响声。前几届的双年展的时间有的在年末、有的在夏天,不固定,而官办后的双年展则选在十一前开幕,估计想借助大假的人气吧!但据我的观察,这里的人气还是不如春熙路、天府广场那样游客扎堆。而这里看双年展的人主要是当地的居民,大多没有带包、而且扶老携幼的,很轻松、很休闲。前几届的双年展,开幕多在晚上,如第一届是午夜零点时分,与这件事情没有太多兴趣的人自然就不会来。而本届双年展有不少领导要出席,时间太晚的自然不合适,因此要选在上班的时间。私人办的双年展,在主席的意思下就是策展人的事情了,而官办的双年展估计宣传部的工作要比策展人要多。私人办的双年展一定有自己的诉求,而政府办的双年展,估计诉求会更多,已经有记者主动想政府所想,将双年展与成都打造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相挂钩,该不会是重庆报纸报道的那种坚持唱红歌多少天唤醒植物人的心态吧?
音乐公园里人潮涌动,川流不息。不可否认,2011成都双年展成为了文化庙会般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开园的陪衬与妆点之物。我很害怕,已经在业界有影响的成都双年展,以后会成为某个新的舞蹈公园、建筑公园、电影公园、汽车公园之类的开幕式的妆点,也可能会为某个新的楼盘、新的街区、新的家电、建材、家具市场揭幕的陪衬。实际上,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
感受2:像江浙举办的双年展
出于自己的兴趣,我只关心本届双年展的当代绘画展。
双年展里该展出什么作品、该展出什么样式的作品,以及该展出哪些人的作品,这是策展人的事情。也许,任何主题的包装都是失效的,都难免受到诟病,这不是策展人的错。
吕澎是这届双年展的总策展人。小报记者们依然关心中国拍卖市场上的F4,他们的作品差不多前卫了20多年了,还有足够的理由参加各种展览,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主题下的展览。
我感觉这次展览与江浙一带的画家关系密切。这个展览,与“溪山清远”的主题很合拍,画《溪山清远》的夏珪就是偏安江南的南宋画家,江南的江岸、溪流、小村、烟岚、雾气、构筑了中国美术史后来大半部的正宗的水墨历史基业,被认为是最能够体现中国文化与艺术精神的样式。
也许因为此,这次的画家遴选,江浙的是一大串,我能够数出名字的大约有何家林、张谷旻、林海钟、常进、范扬、谷文达,如果再加上一些年轻艺术家与新媒体方面的张培力等,人数是比较多的。其中,谷文达、范扬参加过第一届双年展。这其中,浙江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比较多,有几件油画画杭州西湖断桥的画家,估计与杭州有关,让人怀疑与策展人的供职单位关系密切。也许换个策展人也难免有东道主之利,一个北京的策展人则会遴选北京的艺术家一大串,因为人熟悉啊!而前几届,四川美术学院则占据了天时和地利。
展出的作品,形式多种多样。有新媒体影像、装置、也有传统的国画、油画;内容有山水、风景、人物、文字符号、还有开幕时濮列平随机现场创作的抽象画,怎一个“溪山清远”就可以概括?有时候觉得,无论是什么主题、都是哄鬼的,以所谓学术性的文字去解释(如前言、答记者问、专题论文、学术研讨会发言)也是哄鬼的。作品本身很重要,双年展这么多作品、还不如按照过去展览的主题去命题作文、据题遴选作品,如庆祝什么多少年、庆祝什么事、或是体育、奥运等主题的内容、再或是线描、新工笔画、岩彩画等技法材质分类的展览。
既然这些主题无法概括这些作品,建议就取消主题,就多少届双年展就可以了。当然,有主题是好事,有策展人的主观意识,但所选择的作品要文对题,虽然策展人在各种利益、力量的制衡下,很难做到有的艺术家或作品完全对题。
感受3:失去前卫精神的双年展
展馆门口赫然陈列的南宋夏珪精美的原大印刷品《溪山清远图》,我感觉走进了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历代山水画国宝级别的精品展览,唯美而有些陈旧。而里面的作品,也给人这种感觉。
以前的几届成都双年展,都有其主题,而围绕其主题也都有争议。第一届到第四届成都双年展的主题分别是:样板•架上、世纪•天堂、重新启动、叙事•中国。一些策展人如顾振清、刘骁纯、范迪安、冯斌、沈揆一、邹跃进等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笔者至今都还记得第一届成都双年展的研讨会上,查常平大声而且愤怒地宣读他的发言《无样板 NO架上》的情景。
记得第四届成都双年展,批评家锻炼批评某国画家的花鸟画作品很传统,质疑其参加双年展的学术资格。看来,该批评家坚持的双年展的前卫与先锋性,但是现在不但一些传统的水墨可以参加,谷文达的作品自然可以参加,一些从20世纪80年代或者稍晚不断重复和强化自己符号的一些当时的已经功成名就、价位惊人的前卫艺术家,在今天依然还很前卫?这里恕不点名了,怕会打击不少的人。这里,笔者并非认同艺术的进步论,即后来的艺术一定要有创新,一定水平比此前的进步。但是,只想说的是,这里是双年展,不是故宫藏品展览,也不少名家作品展。
政府埋单是好事,还是坏事?多年前王南溟批评北京国际双年展“挂洋头、卖土肉”的声音犹在耳边。本届双年展给我的整体感觉,已经与前卫、先锋、社会批判等价值诉求没有关系,前几届的展览都有一些民间立场、尖锐直面社会现实的作品。“溪山清远”主题更像是以各种新奇形式(包括装置、影像、油画、中国画、雕塑)去模仿传统水墨画的意境。如果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新展览机制——双年展,变成水墨中国画展览、变得什么都是了,也许就什么都不是了。
本届双年展,无论从展览的规模和展示的作品方面,与追求前卫性、批判性、学术性的人们惯常所理解的双年展相距甚远。
双年展与主办方、投资方、赞助方、策展人以及所遴选的艺术家、艺术作品等都有关,发生纠葛甚至争吵自然不可避免。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可以以双年展的名义去带动一下、并不是所有的体量巨大的废弃工厂,都是当然的展场。
就普通的观众而言,有些纠葛与他们无关,他们想看到一个展出作品与展览主题名副其实、组织有序、有一定学术深度、干净纯粹的展览,而不是其他。
补充一句,这篇小文是在听着许巍的摇滚音乐《时光》中写就的,可能是受其影响,调子似乎有点哀伤。我想说的是,不是说2011成都双年展不好,而是希望它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