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今日艺术网 受访者:彭玮(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
问:“青年艺术100”已经走过五个年头,能否整体讲一下这个项目的计划? 答:2011年对外宣布项目的成立,之前筹备了两年时间。那时候正好全球经济危机,市场凋敝。当时青年艺术家是不受关注的,我们团队的主创人员都是学院出身,与艺术家们年龄相仿,所以对青年艺术家是有情感的,大家都认为应该多多关注年轻人。可是,当时的艺术界都在做成功艺术家展览,帮助年轻人的项目太少。比如“大学生提名展”虽然做得久,但仅限于在校期间和毕业三年之内。“青年艺术100”的发起是我们的兴趣,也是对市场的判断,年轻群体肯定是未来的发展动向。做一个平台出来,有机会让年轻艺术家崭露头角,走得更平顺些,是很有意义的。至于为什么叫“青年艺术100”,我们考虑100就是一个体量,每年的100个艺术家都来自全国各地,由“海选”评选而出。
2011北京启动展现场
问:“青年艺术100”是持续性、无止境的延续吗? 答:开始想得简单,年轻人需要展览机会,启动之后就在全国一线城市做巡展。到了第二年,就加入了韩国艺术家一起呈现,第三年又与意大利拉古纳国际奖合作,把全球资源引进到中国来,让国内艺术家看到其他国家的整体面貌,同时开放港澳台地区的艺术家进入到项目中来。展览上除了大陆之外,还去了香港、澳门、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做巡展。通过不断地对外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把项目做得更加立体和多元。
问: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与推广策略是什么? 答:现在各类青年艺术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而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学术”,一开始选择艺术家就要通过严格的筛选。我们每年邀请9到11位评委,包括馆长、批评家、独立策展人、前辈知名艺术家,共同推荐、筛选年轻艺术家。这里面没有一位是市场方面的专家,如画廊、拍卖行都没有邀请,因为我们偏重于有学术力量、好的价值观、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评委是每年要更换一半,目的是不让趣味趋同,使选上的艺术家可以平均一些。如果只考虑哪个好卖选哪个,项目肯定不能长远发展。一直以来我们坚持的原则就是,相信有价值的好作品都要有学术性,且最终一定会被市场认同,只不过是或早或晚的问题。虽然不是每位参加“青年艺术100”的未来就一定成为大师,但是通过对几千名报名者进行精挑细选,就摆明了项目的发展方向和品牌的核心价值。
“青年艺术100”艺委会
问:作为品牌推广公司,如何解决生存问题?如何解决市场与学术的矛盾? 答:我们不需要依赖销售和买卖作品,除了为艺术家做展览之外,我们有策划性推广活动。因为我们有足够的学术权威,对青年艺术家群体足够了解,由此通过各行业间的跨界,策划主题性展览活动。很多企业想跟艺术沾边,地产、拍卖、时尚、金融等,例如珠宝品牌和艺术家合作,艺术家就可以通过他的创作为其诠释品牌。我们在选择艺术家的时候,会有的放矢去选择而不强求。当代艺术圈是小众文化,如何让更多人去了解,就要往艺术圈外去推广。商业和学术要两条腿走路,把几个层面分清楚。“青年艺术100”的展览方面,我们用五年搭建出一个梯级的体系——第一个是100人的展览,汇聚海选出的青年艺术家;第二是在“微个展”中挑选出10个艺术家,他们还没达到能做大型个展的机会,以“微个展”的方式呈现;第三个是“名泰新锐计划个展”,是一项中型展览,选择五到八个更加成熟一些的艺术家在这个层面上呈现想法;最上面的是“百里挑一”的大型个展,每年选择一到两个足够成熟的艺术家。这样一来,对各方面的艺术家能看得很清楚,有一个晋升的通道,也有奖项鼓励优秀的艺术家。
【2015名泰新锐个展推广计划】展览海报
问:这个梯级阶梯是如何改变艺术家的成长轨迹的,有哪些故事?与社会合作的品牌推广项目,又有哪些案例呢? 答:这几年积累的故事有很多。比如2011年我去到艺术家工作室,好几个艺术家都很惨烈,我的印象很深。那时候黑桥稍好一点,宋庄更差,艺术家在宋庄租农民房子,坐在床上画画,我就问他们“生活这么艰苦,你能坚持?”他们说“比之前好多了,以前只能吃到白菜。”另外有一个是沉寂了五年的艺术家,在宋庄自己烧煤取暖,根本没有展览机会。他中途回家了,又返回来,心里只想着做艺术。很多刚毕业的艺术家都说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老师没告诉毕业怎么办。当初第一年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影响力不行,有艺术家反映“骗子太多,不想参加!”和他们交流一开始会很困难,你还要给艺术家解释,包括怎么准备资料,如何运输作品等。2011年青年艺术100北京启动展在地坛举办以后,艺术家很开心,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人看我的画。当时我们做了一个视频,每位艺术家都出镜了,有些艺术家换了评委还能被选上,我们在制作的视频里每年看到艺术家在变化。从最初像“屌丝”一样的穿跨栏背心,到后来打扮得越来越高大上,期间的精神面貌变化很大。期间很多年轻人被画廊、基金会、美术馆挖掘到,例如迟群在2011年从美院壁画系毕业时觉得很迷茫,不知道怎么以后的方向。她当时在画抽象,画面有打磨的效果,远看很不清楚的,之前做的画册上完全呈现不出迟群作品的特色和质感。我找到她,告诉她你很特别,当时很多画廊都觉得她不好,不怎么看好她。第一步帮助我们觉得不错的艺术家建立信心是很重要的,通过我们和一些评委老师让她感受到这种认可。后来我就帮她介绍老师 “你要坚持下去,不能别人说几句你就不干了。”一年以后,她也一直在坚持研究作品,上海的丁乙老师也在推荐她去做展览,今年在名泰空间也给迟群做了她北京的第一个个展。通过几次展览后大家也看到了迟群的坚持和成长,她也逐渐得到了一些艺术圈内人的认可。之后圈子里一提到年轻艺术家在画抽象的肯定说到迟群。但谁能想到当年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在打击她呢?其实这样的人很多,我们与艺术家的关系不是甲方乙方的关系,而是像朋友一样的关系,我们在前面几年与艺术家建立了深厚的关系,是精神层面上的,一个有组织的大家庭。在与企业合作方面,艺术家也分类型,大多数年轻人是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愿意去尝试与不同媒介的合作。去年恒和珠宝想提升品牌质量,我们找到艺术家设计了一套羊年纪念钻石,艺术家的设计能够对应上自己作品的风格,英菲尼迪新款汽车发布,我们的艺术家也设计了一套场景,结果双方都很开心。
“两种关系——迟群个人作品展”展览现场
问:团队是如何销售作品的?藏家由哪些人群组成? 答:我们不是做销售出身,而是从学院做学术出身。我们不会跟人家说这个东西特别的好卖、能升值,更多的是说我们对这个作品的理解,我看好哪种类型,它的发展脉络。客户听后不觉得它能涨幅,而是被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吸引到,达到一种精神层面的愉悦。我们面对的是物质方面得到满足后,在精神上有特殊需要的高知人群,这些人从慢慢不懂到懵懵懂懂到可以向朋友介绍艺术,藏家也随着我们一路在成长,像银行医生律师都是我们群体中的人。客户还是以本土的占大多数,但近几年国外的展览也在参加,也有了一些外国的藏家。
问:青年艺术家在现在这种环境下的利与弊? 答:之前的大环境因为缺少这样的活动,所以我们会跟艺术家说一定要多多参加。但是近几年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现在和艺术家谈就说在同类机构上要选择性的参加,要学会做减法。每一年你都要有自己的规划,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为了参加展览而参加展览是不行的。我们现在不光是在做展览,也在做讲座,为艺术家做一些普及性的教育工作。很多人毕业以后是不知道如何去做一个艺术家的,这方面的意识为零。有的人连代理画廊都没有,还没进入到一级市场就直接送拍卖公司上拍了,拍了高价格还觉得很不错。以后就按照这个价格卖吧!结果都卖不出去,搞得自己在市场方面上不去也下不来,这种尴尬的情况有很多。你既然决定走这条路,就要知道其中的游戏规则。在市场不错的环境下,有的艺术家开始变得很傲气,看不清自己。我们认为,年轻的艺术家不来参加没有关系,但你要认识到自己适合什么,要有的放矢。我们的身份有时候也很尴尬,艺术家会怀疑你很功利。但是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让艺术市场有一个健康的发展,所以我们跟艺术家灌输的是如何遵守游戏规则,当艺术家了解了情况后会说“你们是在做公益组织吗?”其实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艺术家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问:“青年艺术100”的团队人员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答:都是美术相关专业毕业的,以美术史、美术管理专业为主,都是业内人员。我们不会在社会上招销售团队,因为艺术不是商品,不能以“销售”的性质对待,要从艺术的本质方面来做,需要真正搞懂艺术才可以。
“青年艺术100”主创团队
问:现在一年下来有多少展览和讲座呢? 答:国内的展览,大型群展在北上广有四到五场,主题展、专题展每个月会有一到两个,“名泰空间计划”每年有八个左右的个展。国外的展览每年有三四个。讲座方面,北京的启动展会有十六到二十个讲座,“迟群个展”一个展览就会配四个讲座,此外每个活动都会有一到两个讲座。讲座论坛非常多:有“艺术大讲堂”的课程,还有一些“系列讲座”;此外,每隔两个星期还要邀请艺术家进行“艺术的故事”讲座对自己的艺术脉络进行梳理;还有“名师面对面”,其中大部分是美院体系的老师,让艺术家跟他们的偶像交流。除此之外,还有中新社、湖南美术出版社等出版活动。
问:请谈谈一个年轻艺术家要如何规划自己才能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答:年轻人毕业之后,首先要下定决心是否要做一个艺术家?下定决心后,前五年是很难熬的,坚持过了就一定会走这条路了。然后要设定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先定一个三到五年的目标,做好基础准备。还得学会怎么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怎么推销自己。什么是一级市场,什么是二级市场,都要考虑周全才可以。有的画廊来找年轻艺术家,艺术家就很开心,但其实你要双向考虑,画廊的能力,它代理的风格,还有就是你能给画廊带来什么,想清楚这些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