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失势令金融专家灰头土脸。与其听其忽悠,不如把高深的名词换算成柴米油盐。
讨论华元这类宏大的命题似在为肉食者谋。普罗大众只为稻粱谋。但华元背后除了有体面,有政治,更有民生。金融杠杆确乎挑高了人们的欲望,人民币升值引发海外血拼团出境扫货。我们要将金融家和政客术语转换成大白话,将购买力换算成能买几斤猪肉。 强国强币的根本,是国民购买力的提升。否则就沦为空谈。
全球化是一条超级利益杠杆
地球人都跟着美国人一起勒紧腰带过日子。先花未来钱的美式生活告一段落。 本次华尔街危机的罪魁祸首是所谓“杠杆”交易。华尔街发明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工具,都是通过透支信用,玩钱生钱的把戏。金融巨头们将美国人以至欧洲人、亚洲人拖进来一起豪赌。这个豪华赌局背后是被《货币战争》等阴谋论者所称的利益分配。在这个局中,中国人这样的亚洲玩手显然是下家。 为什么同样是中产,美国的中产生活素质让中国中产、韩国中产根本无法望其项背?这是因为美元独一无二的王者地位让美国人左右逢源,他们欠债,却似乎永远不担心钱……直至这个赌局难以为继。 中国人的世界工厂源源不断制造货物,横跨太平洋流到美国供他们消费,资金回流变身中国储蓄;而中国人的储蓄又借购买美债、股票、QDII流回被精心设计的金融系统。于是推高美国家庭和社会财富,最终次贷引发寒流。说白了,是中国中产、韩国中产在为美国人供房。 换句话说,美国次贷危机忽悠了全世界,财经作家黄铁鹰借一个中国香港老太太揭露了这个局。中国老太太在美国的外孙子家旁住着一对黑人胖夫妇,每人至少有100公斤重,一个人顶四个香港人重。美国人有四分之一肥胖,糖尿病已成为第二大流行病。夫妻俩每天不上班,就坐在门口晒太阳。外孙子说,美国穷人和中国穷人不一样,美国穷人都胖。因为美国有失业救济金,没工作也能吃饱饭,加上不干活还能供房子。他们不仅住得好,每天吃得也不差,一到中午就开车去麦当劳,买回两大包汉堡包、薯条和特大杯可乐。老太太最后气愤地说,她的钱经汇丰股票流向美国,给美国人供房买薯条。 金融霸权作为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美国凭借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断获取霸权利润,维护其“金融霸权国”地位。美国又经美元贬值,既能甩掉外债负担,又刺激其产品的出口,还能转嫁各种经济危机,成为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 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根本,就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但他们又要求中国人辛苦攒下的外汇为他们削债。 亚洲人能甩开美国人自己玩吗?关于“亚元”问题的讨论已越来越热,但最后无果而终。 对于中国权贵阶层,美国的金融杠杆有一样好处,就是凭海外上市实现高昂的利益兑现。不少国企老总上市而肥。银行老总即使实现千万级年薪(如中国平安老总年薪超过6千万元,还不包括天文数字的股份),但也仅是华尔街巨头们分食后的零头罢了。
建议推出购买力的“猪肉指标”
“包起来!”这是1997年上次金融危机时中国豪客在新马泰旅游中的壮举。人民币购买力上升,赴外游客将激增,打包海外便宜货。最近搜房网组织了一次美国购房团,据说应者云集。 人民币汇率之争的终极衡量标准是普通百姓的购买力如何。以中国人民邮政的八分邮票计,今天的80分邮票的购买力仅仅相当于当年的十分之一,那么当年的人民币购买力就等于今日之十倍吗? 经济学上看,实物生产力才是决定货币购买力的重要因素。有海归学者从吃穿住行等几个方面比较购买力中外当今购买力之比。 吃:英国《经济学家》推出“巨无霸汉堡包指数”,以衡量货币是否处于“正确”水平的一种方便指南。在美国,一个汉堡包的平均价格是2.90美元(折合人民币24元)。汉堡包在中国最便宜,只有1.20美元,而在瑞士最昂贵,高达4.90美元(折合人民币40.5元)。这么说,人民币是世界上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货币,而瑞士法郎是世界上价值被大大高估的货币。人民币整体上被低估了60%。 穿:在伦敦买一件毛衣需要30英镑(折合人民币450元);买一条牛仔裤需要25英镑(折合人民币375元);买一双旅游鞋则需要35英镑(折合人民币525元)。中国同类产品的价格也不过伦敦价格的四分之一左右。 住:伦敦一间不足50平米小破房,一星期收费84英镑(折合人民币1260元),一个月约合5000元人民币。而一套70平米的房子(二房一厅)在京的月租在2000—2500元/月(CBD和中关村除外)。可见,伦敦的房租比中国高出4—6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