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收藏家与艺术家向往的是一场“裸婚”———没有文化背景的芥蒂、没有高昂税收的干预,一切只是情到浓时的相互拥有。而完成这场艺术“裸婚”的最佳地点无疑是香港。这个月初,英国艺术画廊白立方WhiteCube将其海外的首间分店放置于香港中环,更有消息称,在2012的这个春季,包括Pearl Lam Galleries、Emmanuel Perrotin等在内,将有10间左右的国际知名画廊在香港登陆。
可惜的是,这些大鳄的进驻对于产业链尚不健全的深圳画廊初级生态而言,无利好,也构不成威胁。香港作为当代艺术世界的三大中心之一的强大力量可波及至台湾、日韩,甚至更远,却难以作用于一片尚未完全开发的土壤。即便,这片土壤只有一河之隔。
热点事件
3个月内将有近10间知名画廊开业
白立方的香港据点并不是在画廊云集的荷里活道,而是干诺道。附近虽然没有别的画廊,但“白立方”三个字就足够吸引———这是当今世界当代艺术领域里具有领导性地位的画廊。
正如画廊名所强调的一样,这里的装修全都是干净简约的白色,画廊中的白色墙壁不仅是多元的当代艺术作品的载体,更像是承载着画廊空间的意识形态。而在香港白立方的处女秀上,输出空间意识形态的是英国当代艺术的学术派明星吉尔伯特(Gilbert)和乔治(George),这也是两人作品海外巡演的首站。
与一年多前,另外一间欧美画廊大鳄高古轩的进驻,以身价最高的艺术家达明·赫斯特(D am ienH irst)开场相比,白立方此举俨然是画廊派的剑走偏锋,不拼市场而拼起学术造诣来。而这两家不过是西方画廊抢滩香港的翘楚而已。
据Gallery27画廊负责人陈朗晴透露,在高古轩进驻的时候,就引发了香港艺术圈的纷纷揣测,下一个进驻的大鳄会是谁?在陈朗晴看来,香港画廊的井喷之势已经形成。“在这几年到香港落地的海外画廊还有本·布朗画廊(BenBrown)、马凌画廊(EdouardMalingue)、德萨画廊(de SartheFineArts),未来可能会有林明珠主持的PearlLam Gallery、法国的Emmanuel Perrotin、伦敦的SimonLee.从我这些日子听到的消息来看,到今年5月份,会有8到10间海外画廊开业。”陈朗晴说。
“在过去的这5年内,香港增加了很多画廊。相比于过去没有大规模开发的环境而言,现在的画廊在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浸淫在香港艺术圈多年、香港著名艺术空间Para/Site的Sara赞同的同时还表示,这些画廊有着很复杂的背景,有些是外国人开设,有些香港人开办,但资金却来源于国外,难以以本土画廊或者是海外画廊一以概之。
为什么选择香港
自由、便利且无税的贸易环境对接亚洲新富豪与西方当代艺术
在陈朗晴看来,这个春天是香港艺术交易市场酝酿许久的花开的时候。
“特别是2008年以来香港国际艺术展(ARTHK)的举办让香港艺术市场以愈发活跃的态势呈现。而且去年,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主办方收购了艺术展,这让香港与世界上的顶尖的画廊、收藏家以及艺术机构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陈朗晴与Sara在谈及到香港被如此多画廊大腕注视的原因之时,都自然而然地提及到了香港国际艺术展。而该艺术展将在今年5月份举行第五届。切莫小觑这年龄并不大的展览,从今年即将参展的名单上我们就可以窥见,包括伦敦Sadie Coles HQ、墨尔本的A nnaSchwartz Gallery、新德里的N atureMorte/B ose P acia、北京L ong MarchSpace、广州VitaminCreative Space等来自37个地区的264间艺廊已经将该展览的规模与档次表露无遗。
“其实,在香港艺术展之前,北京、上海等地也在举行着类似的艺术博览会。香港可以后来者居上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提供了自由、便利且无税的贸易环境。艺术家作品进入内地市场,首先需要报关且交税,姑且不论你是否能顺利销售得出去。而且,接下来,很多有关艺术意识形态的检查也会随之而来。”深圳著名艺术家滕斐说,“而且,很多当代艺术作品都是国外的收藏家在购入。所以,香港艺术品交易一跃超过台湾、日韩,与纽约、伦敦成三足鼎立。”
而陈朗晴认为,不仅如此,香港从艺术品装裱技术、会展环境到运输环境等多方面都已经是世界级别的规模与素质。此外,一方面容易对接内地的新富豪,另一方面又有着容纳且包容的思维,香港画廊的井喷自然是艺术品市场繁荣最表象的结果。
香港画廊生态是否在变化
成熟的艺术生态应该由各个层面的不同角色共同构建
对于海外画廊的抢滩,香港本土画廊并没有产生“狼来了”的恐惧感。用Sara的话来说:“没有感觉到特别兴奋,也没有感觉到危机。”在Sara看来,这一切都是一个艺术生态成熟的城市所应该具有的———由各个层面的不同角色来参与到其中,共同构建出正常的艺术生态。
而此前,高古轩画廊掌门人尼克·西门诺维克(N ickSim unovic)在接受某港媒采访时也表示:“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地方,其文化生产的水平和深度都是惊人的。香港则有些矛盾:市场在这里,艺术家们却在别处。高古轩进军亚洲是为那些尚未习惯接触西方顶级艺术家的一级市场的藏家们服务。为此我们需要开在一个中心枢纽地区。”固然,此语一出,香港比北京等更能胜任人们买卖艺术品的市场,但同时也自然会产生一种质疑的声音。诸多西方艺术交易机构的大鳄进驻,长此以往,香港是否会沦为西方艺术品的倾销之地?过多的“入侵物种”是否会夺取本土艺术文化生存的土壤?
对此,陈朗晴认为,一直以来香港画廊市场都火不起来,而由于这些大鳄的进驻,阵容越来越强大,吸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与收藏家关注香港,这对香港慢慢培养成亚洲艺术市场的中心功不可没。“事实上,艺术品交易市场是讲究人脉的,很多大画廊开幕,对于业内人而言,自然会见得到更多更顶尖的人物,对于人脉的拓展也是颇有裨益。而且,这些画廊巨人的出现也有分享与教育的意义。”陈朗晴说。
而Sara则认为,姑且不论大画廊,就是一些中小型画廊除非它的既定目标就是发掘本土新生代艺术家,否则也不会对本土艺术生态培育有明显的贡献。而大环境的活跃无疑是会振奋人心的。越多的画廊参与,无论大小,反而会更加平衡。
或许正如滕斐所言:“香港画廊界可能生活着全世界最悲惨的一群人,房租贵、压力大,有着很窄的生活空间。但同时,却也是最幸福的,因为这里有着亚洲成交额最高的博览会,活在有活力有希望的艺术土壤之上。”
国际知名画廊会考虑进驻深圳吗
深圳“画廊产业”尚不成熟,尚未对国际画廊形成吸引力
相较于香港画廊的“井喷”,深圳画廊界却处于“挖井取水”的阶段。在深圳资深画廊经营人、《中国画家》杂志社常务副社长江福全看来,“深圳画廊还是太过‘小资’了,没有形成可观的规模和产业链,甚至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如果说,香港已经进入了“大鳄进驻、小鳄扎堆”的成熟状态,对深圳而言,恐怕只有样板作用而无商业激励作用。“深圳现在基本谈不上用什么策略应对香港的‘大鳄’进驻,只能把香港画廊当作榜样来学习。”
在深圳,画廊业经营现状较为惨淡,一派是没有注册的“黑画廊”,要么只能出售低端作品,要么是草根画家“自产自销”,作品价格均极其低廉;一派是已经“注册”的“正规军”,但主要以卖行画为主,原创作品极少。“大芬村画廊最集中,但基本都是卖行画,原创的作品极少,更不要谈收藏类字画、名家字画了,古玩城有一两家,感觉好点,但经营也很有限度。O C T附近的画廊以当代艺术为主,有几家感觉还好点,但当代艺术,跟时尚的东西一样,今天很流行,明天就落伍了,在很多画廊经营人看来不具备‘收藏价值’,也就很难形成持续的购买力。”
香港是“国际大腕带领本土品牌”,深圳不要说“本土品牌”,连“本土注册”都成了少数画廊的奢侈。造成这种现状差异,其中最主要的症结,或在于两地的经营思路上。江福全认为:“香港消费字画,为了怡情,提高自身的修养、满足精神需求,加上经济基础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收藏群体和收藏文化,反观深圳,城市年轻,玩字画基本都是投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深圳,你和人谈收藏字画,千万别把修养之类提在前面,这样基本没生意做,要告诉他一年能涨几倍,十年能赚几百万,这样更有机会做成生意。”隔岸香江是文化、修养、收藏等元素积淀起来的“画廊氛围”,深圳本土却是利益驱动、“重资而不重艺”的氛围,哪个更吸引注重品牌、注重持久经营的国际画廊大鳄,答案不言而喻。
从长远看,许多业内人士的共识是,只有当画廊行业产业链成熟、准入退出机制齐全、品牌意识成型之后,深圳才有资格谈所谓的“大鳄进驻”。江福全表示:“可以说,深圳完全没有画廊行业可言,在普通民众的认知中,卖画销画只是一帮边缘的、孤僻的艺术痴迷者所为,这种来自基层的偏见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了间接的打击。再者,没有画廊行业协会,也就没有一定的约束机制、准入机制、纪律规范、辩伪机构等来对行业的整体现状进行规整。这样‘不规范’的环境,又怎能吸引更高档次的‘大鳄’进驻?再者,大多数深圳画廊根本没有‘品牌’性,你能叫得出任何一个深圳画廊的名字,知道哪些画廊推出了哪些代表作、经典作吗?如果连买画卖画的人都不在乎你的‘品牌’,那国际大鳄又何必要屈尊来深光顾?”
借鉴与反思
深圳画廊缺乏“国际合作”,大型的国际性展览可以聚集名家
在不少专家看来,香港之所以能迎来“画廊井喷”的黄金时代,除了艺术、收藏底蕴的支撑外,香港“国际化”的城市定位,也是画商大鳄颇为看重的要素。深圳雅库艺术空间负责人、画廊经营者李庭秋认为,深圳虽然高调喊出“设计之都”的口号,也经常策办国际艺术活动,但其“国际性”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香港的每一次画展、每一次艺术活动,几乎都是世界性、国际性的,全球艺术界都会将眼光聚焦其中。当然,在深圳艺术界也有了一些‘国际化’的意味。”在李庭秋的印象中,深圳许多知名艺术空间、美术馆、博物馆亦经常策办国际性的展览活动,聚集世界名家,但遗憾的是,处于低端位置的深圳本土画廊却偏偏无法享受这份荣光。“深圳的画廊,很难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来策办大型的国际性展览,吸引国际名家光顾。但是,不少国际名家却可以‘赏脸’给香港画廊,以私人的名义举办画展,为画廊增添知名度。”
李庭秋透露,目前深圳画廊也有一些“国际合作”的雏形,但这种“合作”还是皮毛、表面的,“我们通过国际性的网络去搜集世界各国草根画家、艺术家们的作品,和他们共享一些展览通告、艺术评论方面的资讯。也有不少外国基层艺术从业者会以邮件、facebook、M SN等渠道与深圳画廊保持联系,并且把自己的创作‘投稿’到我们的网站中。”但一个致命的问题是,这种“合作”只是线上、虚拟的,深圳画廊只能与国际艺坛保持松散的“信息合作”,而香港画廊和世界画廊大鳄的合作,却已经提升到了“品牌合作”的层面。
“深圳早期也将自己定位为‘国际城市’,在经济上,深圳的‘国际性’已经比较成熟,但在艺术和文化上,它显然还够不着国际城市的标准。”李庭秋表示。因为,即使是在深圳举办的各种“双年展”、“国际展”,也很难说得上什么国际影响,很多时候也只是本土少数艺术家的自娱。
所谓“国际性”,还可以在“艺评人”的层面上体现。据李庭秋透露,在香港,有数目较多、专业性较强的“跨国”艺评队伍,他们可以自如地运用英汉双语,对艺术活动进行深度阐释和解析,当地的艺术媒介,如杂志、网络等,亦有相对雄厚的财力为后盾,这样一来,对画廊的品牌推广、宣传又有较大的助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平台优势,都在宣告着,香港不仅是个经济的世界都市,更是个艺术的国际都市。
关键词:香港 深圳 画廊 艺术市场
相关新闻:
英国放宽非欧盟国家艺术家签证限制 国内首家网上银行博物馆正式开馆 深圳当代艺术馆拖到何时才动工? 德国法院责令柏林历史博物馆归还纳粹掠夺艺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