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文化没了,文化产业还会有吗?
                            
日期: 2011/8/19 14:07:44    作者:     来源: 艺术国际    

如今,最没有文化的就是“文化产业”这个词了,尤其是它被各级官员和大小老板挂在嘴巴上的时候。最初,Culture Industry这个英文词是翻译成“文化工业”的,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中,文化工业指的是拿那些虚假、套路、山寨的产品冒充真正的艺术,干着在政治、美学与经济上都欺骗民众的勾当,这当然要被那些研究所里的精英教授们狠狠地批判了。也就是说,“文化产业”的前身“文化工业”基本上是个贬义词。

但不知什么时候,“文化工业”的称号换成了“文化产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变成了一个绝对正面和正确的词语,变成了政府大力提倡,政策大力支持,民间也积极配合的东西。此中道理也不难理解:有利益的就是正确的,越有钱赚就越正确。因此,按照这样的治国方略,文化产业被作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点来扶持,并被民间资本所欢呼,是毫不意外的。

不过,扶持与欢呼的并不是“文化”,而只是“产业”,换句话说,只是赚钱的那个部分,也就是说,“文化”只是个招牌。俗话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一些人心中想的是,如果可以不要文化的搭台而直接由经济来唱戏,那才是产业的最高境界呢。于是,“艺术股票”出现了。

“艺术股票”是一个比喻,正式的说法是艺术品类证券化交易,就目前几家文交所的情况而言,游戏规则不尽相同,但是基本思路一致。其基本的操作模式是:把一件或一组艺术作品拆分为若干股份,再推向市场,交易过后,该艺术品产权归持股人集体所有,持股人可以在中途转让股份退出交易,也可等该支“艺术股”退出交易市场(通过拍卖等方式)的时候获得本金和红利。

乍一听,这不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嘛,从理论上说,这种艺术品类证券化交易起码带来了两个好处:1、降低艺术品投资的资金门槛,让很多资金有限的投资者也可以投资名人名作,2、降低艺术品投资的专业门槛,让很多没有多少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投资者也可以涉入这一领域。可是如果再深入分析,其面目就显得可疑了,退出机制有问题、监管机制不明、艺术品价值认定机制模糊,这些微观制度问题不解决的话,这种“金融创新”是很难健康发展下去的。但问题并不止于此,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种艺术品类证券化交易模式本身的矛盾。

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艺术品的价格认定是相当不确定的,除去尺幅、年代这些还稍微有据可循的因素外,对艺术家及作品本身的价值认定是充满主观因素的,基本上无法量化,只要你喜欢,一件作品既可以价值亿万,也可以一文不值,只要你不喜欢。但是,既然非要给艺术品定价,就只有参照先前的价格,以既定的市场系统作为参照,才能确定某件作品的价格。正因为此,艺术市场是需要大量专业人员的参与的,比如画廊、拍卖行的各种专业人士。而艺术投资人或收藏家也是需要相当程度的专业素养的,因为艺术投资在其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投资,需要做出价值判断和预测,在没有相关知识与经验的情况下参与艺术市场,则只能是跟风投资。

所谓跟风投资,就是投机。投机者多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泡沫。天津文交所就发生的事情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因为资金与专业门槛太低,大量的非专业的投资者涌入,他们无从做出长远的价值判断,只能依据K线图做短线的操作,最后把一件普通作品的价格抬高到了一个离谱的水平。

在盲目的散户的背后,可能就是庄家的操纵与炒作。已有报道称天津文交所的两大股东实际上是一家,而成都文交所设定的内部认购模式也颇为“神秘”。操纵与炒作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获得高额回报,目前来看,天津、上海、成都三地文交所推出的“艺术股票”都不是一线的艺术家,有的甚至毫无学术与市场的影响力,从投资角度说,低起点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回报,但另一方面,风险也被放大。

实际上,真正一线的艺术家和作品,是不屑于到目前的文交所去“上市”的,他们的艺术品永远是稀缺的,市场上供不应求,美术馆等终极收藏也频频光顾,谁还会去“上市”呢。而二、三线的艺术家就不同了,他们或许希望通过这种新兴的交易模式搏一把,即使不能获利,说不定也能出名。在这样的心态下,这些艺术家也即成了庄家。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行为,包含着两个层面上的循环,一是物质的循环,指的是艺术作品从艺术家工作室到画廊展示销售,经过博览会、拍卖行,最终成为终极收藏的过程,二是文化的循环,包括艺术创作、策展、评论、研究、教育。两种循环最终汇合在有着终极收藏与研究功能的美术馆中。两者的价值系统也互为依据,比如在艺术史价值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艺术家,其市场价格也会相应匹配。这是一个理想的循环系统,以此为对比,中国的当代艺术系统的问题是,1、物质的循环刚刚有了一个开头,但是很不健全,比如没有多少终极收藏,而假拍也时有发生,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业的发展也孤立无援。2、文化的循环只有一半,只有创作、策展、评论,而少有研究、教育,而没有后两者的作为支撑的创作、策展、评论也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甚至连基本的界限都没有建立。3、最麻烦的是,由于美术馆功能的缺失,两个循环之间的关联非常脆弱。

实际上,“文化产业”这个词就包含着以上的两个循环,但显然我们说的文化产业并不怎么包括文化的循环,而只包括物质的循环,甚至都不怎么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而只追求挣快钱模式的恶性发展。论起挣钱,还有什么比得上艺术品金融化交易的速度呢。在这样的速度下——比如天津文交所的某件“上市”作品20多个交易日价格涨8倍多——艺术品的价值到底为何已经毫不重要了,甚至投机者连作品都未必见过,也不必见,只要追涨就对了。

总之,艺术市场金融化的本质是艺术作品的彻底异化,连符号价值都被抽空了,变成了数字价值,艺术品这种不可被数据化的东西变成了只需要数据化的股票、黄金,这就是艺术品类证券化交易模式背后的矛盾。最终结果只会是极度放大“产业”的一端,而极度压缩“文化”的一端,最后就全无“文化”了。如果文化没了,文化产业的“产业”要附着何处呢?

历史地看,出现这种“艺术股票”并不让人意外。在艺术市场最火爆的2007年,据说画廊卖画根本不用去介绍艺术家和作品,只需强调半年后涨30%,买家也不过问到底是谁的什么作品,连包装都不拆开,半年后直接送拍。实际上,那时候已经有不少投机者在玩这种“类证券化交易”了,结果呢,接鼓传花的花落在自己手里的滋味应该不会好受吧。如此说来,眼下的“艺术股票”只不过是响应了纯投资者的需求,客观上也会加速艺术收藏家与投资客的分化,以后收藏家去画廊,投资客去文交所,也算是各得其所了。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