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不合时宜’的展览,众声喧哗中毫不起眼;这是一场自觉的聚会,不计结果,只管付出。进行这样的创作需要勇气,拒绝潮流,坦荡而又沉着的勇气。一是展览形式多样却不染铅华;二是小写纪录而无宏大叙事。在女性话语似乎已成昨日黄花时,仍以标示性别联合展出,这里有足够放松的艺术心态。 作品疏离于当下火爆、热闹的艺术潮流,这是一种立场:辩明自身,贴近心灵,从中可见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创作的进一步深入。此次展出的作品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至少说明:边缘存在的个体完全可以用自由自主的创作方式,来挑战主流,商业化、媒体化和正在官方化的主流。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们是一群忠实于自我价值和生命记忆的女性,激越而冷静,深邃而坚忍。 她们不怕质疑既成秩序、既得利益和既定的舆论,而质疑本身就是一种话语表达方式。对女性艺术家来说,质疑起码传达了两种含义:一是作为女性自身的身份认证;二是以此为据的个体诉求。前者呈现出真正的女性经验,是对其真实社会文化地位的去蔽;后者则是自启蒙以来,人类对现代性公民社会的期盼,只不过对女性而言更为艰难,对中国女性而言更具挑战性,而对于那些身处边缘和底层的中国女性而言,尤其需要为争取基本的权利而斗争。 当代艺术由于女性社会文化语境的复杂化,我们不能将女性问题的讨论局限在自然性别引出的批评话语之中,用所谓“感性化”来继续描绘女性艺术,并以此作为向理性化男权中心挑战的理由。人类作为理性动物,不可能用感性加以否定。我们只有在理性的多元性及其和感性、知性的关系之中,才能质疑男权中心的合理性。而参展艺术家们的冷静态度何尝不是一种女性主义的新姿态,因为女性艺术同样是个体对价值的追寻,在寻找过程中呈现出女性思维、女性智慧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意义。 参展的十二位女性艺术家分别来自京、沪、穗,年龄不等,倾向各别。边缘的日常书写和个体的异在体验汇聚一处,自然形成相互参照的文本,并具有悄然潜伏的力量,这力量让我们感悟与感动,为淡泊名利的艺术,为坚持独立性的女士们。
写于四川美术学院 2008年2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