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时间:2008年8月13日 访谈地点:伊比利亚咖啡馆(北京)
最近几年来,美术学院都面临着一个教学的转变,即在当代社会,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如何教学生,教什么,成为了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一些批评家和专业教师,更是身体力行参与到这场艺术教学变革的进程当中,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和能力,使得今天的美术教学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系便是最好的例证之一,与往年油画系毕业展架上绘画一统格局的情况不一样,今年的川美毕业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影像、装置、行为、图片等作品,这些不同材料、不同形式的作品使得今年油画系的毕业作品不但变的丰富,而且富有意义。 众所周知,川美的油画系有着辉煌的历史,且近年来由于艺术市场的推动,使川美油画系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那么在这种传统影响和商业侵袭之下,川美油画系教学和创作出现了一些被人所诟病的地方,所以教学上的调整成为当务之急之事,好在川美艺术创作之所以始终能保持鲜活性和长久不衰的势气,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开放、自由的艺术教学和氛围。所以,这次油画系毕业创作的极大变动,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对此,本刊记者和川美今年油画系毕业学生三位指导教师之一的李一凡先生进行对话,独家报道行走在今天当代艺术进程中的油画系教学。
康学儒(以下简称康):能简单介绍一下你到川美教学以前的经历吗? 李一凡(以下简称李):我从小就在川美长大,上了川美附中,后来考到中央戏剧学院。96年回到重庆,从事一些其他文化工作,与当代艺术没多大关系,但与川美的师生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可以说是川美或者是当代艺术的一个旁观者。
康:是什么原因使你介入油画系而从事与绘画艺术截然不同的艺术教学? 李:2007年上半年,庞茂琨(油画系系主任)、李强(油画系副系主任)找到我,让我去从事影像方面的教学。因为当时油画系没人懂影像方面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到了油画系。 康:这就是说,你介入的时候,正是油画系需要重新输入一些新鲜血液,需要一股新的力量,需要另一种可能性为油画系的多元发展注入活力。 李:在当代艺术创作的语境之中,如果川美油画系只满足做架上这肯定是不够的。因为川美不像其它一些院校有专门的多媒体艺术专业,新材料艺术的专门教学。所以油画系就必须担当起艺术多种可能性尝试的这一重任。 我进入油画系的时候,也是川美油画市场特别好的时候,但我自己的看法,(油画系领导庞茂琨、李强等其实也有类似的感受),好像油画系又到了一个有危机的时刻了。川美油画的灵魂,那种用个人心灵体验创造艺术的感触正在逐步消失,无数人都在复制别人的阴影中逶迤前行。还好,油画系的大多数老师经常外出,看过很多当代艺术的大展、双年展等,他们有着一个比较国际的视野,对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着一个比较明确的判断,所以他们感觉到了川美油画的危机。他们并不认为很多画商来川美买画,或者是将毕业展做成一个艺术品展销会,在商业上成功了,教学也就成功了。其实,对真正的艺术教学来说,这是相当不利的,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之下我介入了油画系的教学。
康:你刚才谈到很多老师都意识到油画系走到了一个困境,那你进去以后,对你所带的第一个班的整体面貌是否也表现出这种困境? 李:我进去后,带的是三年级三班,他们正好是第三工作室最后一级。他们刚到第三工作室,第三工作室就被撤销了,正好又遇上搬校区(从原来的黄桷坪校区搬到虎溪新校区)。当我接触他们的时候,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处境有着很多担忧,同时他们对当代艺术知识的了解普遍匮乏,因此,我首先就是给他们补课。在这当中,重新梳理一些艺术史的东西,分析经典个案,让他们对当代艺术的上下文有个明确的把握。
康:对于这样一个集体迷茫的班级,对于这些以前受油画语言训练的学生来说,突然之间接受影像这个方面的知识,他们有什么样的反映? 李:这个班比较特殊,所以在这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用心,投入很大精力。在这个时期,他们才开始比较系统的接受当代艺术教学,开始了当代创作之路。其实,川美油画系是一个很开放的系,它的态度和立场比较好,这也是我当初介入油画系教学而不是去其它系科教学的原因。油画系没有“权威”这类概念,不是说他在那个方面做的比较精致到位,它就停留在那个方面,而排斥其它。也正是这种开放和自由的教学传统使得学生对待这些新的艺术语言及形式的尝试,不会因为其陌生而排斥,恰恰是因为其新鲜而乐于接受。
康:当时你带的这个三班的学生是如何看待川美油画最近几年创作现状的? 李:最近几年川美有这样一个背景,简单复制模仿的图式一度商业上非常成功。但这两年大的艺术舆论背景对这种图式的批判却相当强烈。到了现在这届学生的时候,他们大多数不再愿意去模仿这些平面化、符号性、卡通式的图式,这是我没想到的。他们自己想回过神来,表达他们自己内心的感受,我想,这才是川美艺术创作最吸引人的地方。我对川美有一个特别深的感受,川美的绘画与北京或者是浙江这些地方的绘画是有着本质的不同,川美的整个绘画是靠感性来,靠心理来创作,它倾向于人的生存体验,注重人内心的感受,而不像其它地方倾向于观念思辨。
康:将影像艺术作为油画系的专业课程,并且学生的毕业创作是影像作品,这在川美油画系的教学一次跨越,那么具有如此重要性转折意义的教学,你是否为你的教学设置了详细、具体的方案及教学章程? 李:其实油画系很早就设置了录象艺术这门课程,这个跨越早就开始了。我的进入只是系上对跨越的再次强调而已。 我在教学中不太遵守以往教学大纲那样的条目,我也不希望有太多的规矩来干涉学生独立、严肃、甚至是异想天开的思考。四川美术学院比较活跃的艺术创作之所以持久不衰,究其原因,就会发现,那种开放性的学术实验,和那种反权威的师生关系,在其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先锋性和实验性往往是理论所不能涵盖的。恰恰在一些边缘的地方,因为其绝望,因为深刻的体验,反而会产生这种先锋和实验精神。我们所要做的是把这种创作的余地进可能大的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自己的方向,或许学生现在创造不出什么伟大的作品,但这没关系,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作的欲望和激情,去激发他们,在他们的灵魂中种下创作伟大作品的可能。我、李强、陈卫闽(油画系毕业创作指导教师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几乎没否定过学生的创作。对于我来说,我只能告诉我的学生,你这个创作可能有几个方向,你可以向某个方向走,但你也可以朝我也不知的方向走,我不会去要求学生非得按照某个标准去做。
康:这就是说,你的教学是以开放式教学为主,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创作的欲望,而不是以一个提前设置好的课程表让学生来按部就班的走,更不是以一个所谓的普遍标准,一个模式化的系统来规范学生,这样就可以避免因太多的条条框框而约束、限制甚至是泯灭学生个体鲜活的创造本能。 李:川美的艺术教学,尤其是油画系,它只是在最基本的训练中,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在这个基础之上它不再有任何的限制,包括技术、所采用的形式、语言等。正因为这样的自由氛围,使得川美的艺术创作没有带上包袱,没有过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川美出来的艺术家,总是能突破他的前辈所树立的标准,拉开差距。在实际的影像教学中,我强调两点:理性和自我的发现。所谓理性,就是关注艺术创作时的思辨性,为什么要做艺术,做某件作品的意义何在,而不是说别人成功了,我就照着去做。我要求他们反复的追问自己,追问自己的作品,这种教学方式在以前的教学中可能是比较少的。
康:你具体是以什么方式来培养学生创作中理性及自我追问精神的? 李:艺术的创作不是老师所能解决的,真正好的艺术创作始终是建立在自己的个人经历和生存经验之上的。在我的教学当中,我首先是鼓励学生拿出自己的方案(包括绘画、装置、影像等作品的方案),然后是我针对他们的方案进行相应的提问,我更多是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那该如何表达,有解决的办法吗?如果没有解决的办法,那么能不能把一个问题提的很好。我所能做的就是通过这种发问、诱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创作的灵感和切入点。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先锋性和实验性,但在教学中,先锋性和实验性,我是讲不出来的,我能做的就是讲解经典作品案例。所以,如何进行学生创作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去发现自己,挖掘自己的内心,找到适合自己表达的艺术语言。如果学生挖的不够,那我们就帮他,看他到底能达到一个怎样的深度。
康:艺术发展到今天,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材质、什么形式去完成作品,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品所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观念,以及由艺术语境所要言说的作品背后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是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等,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那么你刚才说的让学生达到一个深度,这个深度具体指什么? 李:西南艺术有一个本能性,同时也是很敏感的本性,这就是自我经验的挖掘。在川美的艺术教学中,要建立某种特别权威的方法或观念,这是不可能的,川美从来就没有这种权威。那么在这种没有权威、没有标准的环境当中,我们是否有一个无形之中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深思呢?这是肯定的,不管社会如何进步,艺术如何发展,对于自我的关注、对于生命的体验,对自我经验的挖掘,始终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更加深刻,这恐怕也是西南艺术家的创作的立身之本。
需要强调的是,今年川美油画系毕业创作的变化,其原因在于,李强、陈卫闽和我在教学中,更强调原教旨主义的川美传统,我们更鼓励学生关注那些野生野长的、自发的、始终在边缘的,来自心灵的个人感受,我们不否定任何理念,但是我们要求学生创作的任何理念都是建立在个人心灵感受和生存体验之上的,我们鼓励独立的思考精神和创新能力。
康:今年油画系毕业作品展上出现的影像、装置、行为作品,都是你付出精力的那个三班的创作。 李:大部分是,这个班总共十七人,今年毕业,他们当中有六个是从事架上艺术的,其余的是以影像、装置、行为等完成他们的毕业创作的。从整体上说,他们都做的不错。
康:在当下影像艺术的赞助、展览、收藏等体系极不完善的情况下,选择影像艺术,就不得不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待这类艺术的态度,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李:其实有时候我也很矛盾,大家都知道图像、符号性的作品好生存。是有了生存基础再好好做有深度的艺术,还是坚持做自己理想的东西绝不和世俗妥协,哪一个对一个年轻艺术家更好我真的说不清楚。我从来不敢让我的学生坚持做影像,我知道做影像他们就可能没办法生存,因为我亲生经历过,我知道其中的滋味和痛苦,但我也见过很多当年才华横溢的青年艺术家轻易地和商业妥协以后再也回不来的例子。我告诉学生,在影像和绘画之间,没有对和错,只有你自己的选择和喜好。我觉得下一级的学生,他们会看的更清楚,更少的受这种简单商业操作的影响,他们会更自我,这也许和他们生存条件更好有关。
康:在你的教学当中,会遇到一些外在的约束力和压力吗? 李:基本没有,川美油画系教学是不加任何干涉的,这一点对于艺术专业的教学来说是基础也是保障,因为一旦有约束力,那无形之中就是有个权威存在的,而权威所渗透出来的无所不在的影响,也正是束缚艺术探索的无形枷锁,而艺术之所以能不断推进,也就在于不断的打倒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