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小运动”的几个关键词
                            
日期: 2011/9/20 15:38:32    作者:严潇潇     来源: ARTINFO    

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刚刚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OCAT)开幕的“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展视为一项连续性工作的节点,连接起发端于2010年的研究课题(其中包括一系列群论)、以及其后仍将持续的各种推进(目前已知的展示:2012年在泰特现代美术馆,2013年在意大利博尔扎诺的Museion)。这其中近乎马拉松研究的方式,自觉地与当下艺术项目机制日益“高效”的节奏区分开来,表现出一种对艺术体系、尤其是其“当代性”的反躬姿态。

三位策划人、研究的主持者——刘鼎、卢迎华、苏伟——在集中了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与学者这样一些艺术体系身份的同时,也模糊了彼此的界限,并且以同样的开放态度将全球范围内的艺术实践个案纳入研究范畴。这些个案涉及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文学及艺术实践,最终呈现在OCAT展厅中的,是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却又彼此联系的17个板块。尽管以文献材料(文字、实物、图片、影像)为主体、兼有部分艺术作品展示,这却依然不能算是一个文献展,这些展品更多地带有“作品”的特质出现,而单纯的艺术史研究也并不能概括“小运动”的工作意图。从这次的展览呈现、以及花了心思构思的一册同名出版物来看,这一项目力求在梳理当代语境下尚且无法被准确定位的一些艺术实践、艺术现象的同时,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观念与呈现之间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多向桥梁。

面对这样一个展览/项目,我们也感受到了几位项目发起人最初在面对诸多难以准确定位的艺术实践时的焦虑,对此,或许可以从若干组关键词入手来考量。

实践者/可能性

有必要列举一下目前涉及的这些艺术实践。在文集中,它们被置于4个章节之下:“自我定义的焦虑”(包括“全球艺术与美术馆”、《他们》、《概念商店》);“个体体系”(包括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家作坊、草场地工作站);“远离群众、不期而遇的遭遇”(包括“政纯办”、“一次等于无”、“公司/Company”、哥本哈根自由大学、“小制作”、第二届艺术家自由大会);以及“什么是知识”(包括张培力新媒体教学实践、双百工作室、“联合国广场”、“珠海会议”、“51平方”)。

这种归类源自几位策划人主动而为的读解思路,且不论是否准确(对其准确性的判定本身具有多大意义也值得探讨),向着这些游离于传统的美术馆、画廊体系之外的自发实践迎面而去、也便是直面自我困惑的探索姿态值得肯定并且令人印象深刻。上述实践个案为探讨整个艺术生产中的多种可能性提供了研究样本,而它们在创作、策展、教育、出版等诸多领域各自独立、独特的实践形态与经验,一直以来都缺乏系统的考察,“小运动”不仅在国内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将此番考察置于一种探寻艺术系统中各元素间有机网络的多维诉求中,并更进一步衍伸至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层面。

暗流/语境

就构建起整个人类发展史的诸多元素而言,一些波澜之下、不(常)为人所见的“暗流”,很多时候与那些被纳入主导语级的叙事线索同样重要、甚至更加左右着整体上的经验走向;艺术体系也是如此。诸如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与皮特·卫贝尔(Peter Weibel)发起的“全球艺术与美术馆”、以“临时学校”面目出现的“联合国广场”等这样一些由理论学者-策展人-艺术家联合主持的实践形态,本身就具有多元跨界的宏大意图;吴文光与文慧的草场地工作站、张培力的新媒体教学实践、刘大鸿的双百工作室等,也从艺术家本身的影响力出发,在具体的情境与领域中悄悄塑造起非传统的创作环境;“政纯办”、“公司/Company”这样由艺术家自发而成的松散联合,乃至依托官方系统的“珠海会议”,自是可以窥见不同年龄段艺术家对创作形式多样性的追求。

这些“暗流”无时无刻不在整个体系中发生,却出于种种缘故或主动、或被动地形成某种自主,“小运动”对它们的关注,带有对“自我实践”精神的肯定。存在并发展于各自语境的这些个案,在多大程度上、又如何与整体体系中更大的语境相互发生关系,如何反作用于自身发展甚至生灭,这一点上我们也期许“小运动”研究能继续开辟梳理的新思路。三位策划人在开幕后,不约而同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使之“更深入、更精确”,这也符合了这项研究所应持有的深度与现象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分辨率。

同时,当我们将目光置于这些自发实践上时,实际上离开了一个“主流”系统,但也是为了重新进入系统并取消“主流-非主流”的二元对立,在更加多维的角度上来评价。

自我教育/自我建构

回到发起人自身,“小运动”更意味着一种研究意识与思考方式对自身的渗透。几位策划人在介绍所择取的案例时反复强调了“目之所及”,这表明,若是将书写艺术实践史来定义他们的工作意图是不准确的。正如刘鼎与卢迎华在《“小运动”不是什么》一文中开篇明义:“小运动”的“小”,是“描述一种内在化的和反思性的工作方式”。他们在目前为止的研究中所遵循的方法论既非归纳也非演绎,其工作对象既是作为个案的“自我建构”实例,也是自身认识的推进。这种迎复杂性而上的“慢”调研方式,即便不提其难能可贵之处,也是对当前艺术项目机制形态的重要补充。“策展人”身份悄然发生了转变,更多地以研究者、甚至是某种共谋性质的创作者形象在其中工作,也可以说,在其中完成另一种自我教育。

展场设计中也暗含了几位研究者的态度。OCAT的这个展览留出了两个并列的入口,无论从哪一边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都是同样的内容:迎面的五面墙中有四面的内容彼此重复。这是种刻意为之的设计,也纳有平行考量的意图,直接通过空间调节观看者的体验。

展览中所呈现的材料中间,几位策划人实地与各个案例的实践人、以及其他参与者面对面的“群论”以录像形式展出,这或许是这一难以“物化”的项目在展示中最具魅力的一环,也最能观见对话者在时间与交谈中各自的自我发展。可惜简短的观展期间无法完成对“群论”录像的观看,这一部分经验的继续“物化”与传递,将也是“小运动”下一阶段深入工作所无法绕开的。

展览将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持续至11月10日。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