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大学作为本次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的分展场,为展览投入20多万元。图为西南大学教授王晓鹏的作品《这人谁啊》
100万,是记者打探到的本次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政府方面提供的资金。据出租车司机介绍,重庆路边一个交通设备的造价就300万元,而这样的设备在重庆共有500个。重庆的兄弟城市成都前不久官方宣布投入在2011成都双年展上的数字是3500万。这1比35之间,坐拥全球最大美院的重庆,要做的还有很多。
面对记者对于展览质量的发难,总策划人冯斌坦言这次由于时间和经费紧张,不得不争取各方资源共同参与。除了川美本院的主展馆外,冯斌还联合了重庆当地的高校构成了7大分展场,每个分展场都形成了有规模的展览。这样主展场之外又形成了近五百人共二千余件作品的大型外围展,可以说为重庆市政府赚足了面子。
冯斌精心打造的主展场也尽显国际范儿,参展的近200件作品有大半是国外艺术家的作品。可以说本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在刚从成都双年展忙完回来的冯斌一己之力打造之下有了华丽的外表。但是在表现背后,我们可以闻到本次双年展十足是一碗麻辣烫。外围展的规模虽大,但是各院校展览间缺乏联系,而且大多是本校师生的优秀作品展。展览没有主题不说,作品的质量也只能用良莠不齐来形容。这样的面貌也是展览结构的必然,各分展场的费用都是各院校自己掏的腰包,所以想形成成都双年展那样有统一主题的策划,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有钱来搞这么一个展览,据了解重庆大学的重庆青年教师展就还需要参展艺术家在自己运输作品的同时缴纳1000元的参展费,费用虽不多,但许多青年教师还是因为这项“不合理”的收费没有参加展览。
作为双年展本身,有无大牌艺术家的参加和主题的明确性关乎展览本身的质量。在联合国对青年45岁定义的标准下,我们在本次展览中很难找到目前活跃在艺术圈里的60后、70后甚至80后的明星们。而事实是目前活跃在艺术界的青年艺术明星们,有很大一部分都出自位于重庆的四川美院。
通过本次双年展,直辖后的重庆艺术生态一览无遗。民间显然有很多高人,但官方层面的支持,重庆跟成都,甚至和长沙都有很大的距离。好在双年展的定位在青年,可以说从双年展的组织上来看也是“青年”的。
而对于整个重庆艺术界来说在近邻成都当代艺术第二城的胁迫之下,是继续扮演川军还是自成一派,对于这个艺术水土丰茂的地区,这可以不是一个难题,但显然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