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艺术如何走出小圈子成都双年展向城市提问(图)
                            
日期: 2011/11/1 16:25:01    作者:     来源: 人民日报    

  图为成都双年展部分展品。版式设计:蔡华伟

  曾经专属于艺术小圈子的双年展,在成都“变身”为一场全民盛会。

  9月29日开展,免费对公众开放,截至10月30日,本届成都双年展吸引观众超过27万人次。甚至应观众要求,原定于10月30日闭展的三大主题展览将延期至11月6日。

  如何让艺术走出小圈子?艺术如何变身为“城市名片”?成都双年展正在答题。

  编 者

  四川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成都双年展。

  一位参观者站在油画《彼岸桃花》前,隔着防护带,上身前倾、脖颈伸长、仔细打量,近些、再近些……他一面努力保持着对艺术的探究姿态,一面似懂非懂地喃喃自语:“这桃花可真艳丽。”

  此刻,油画作者周春芽正在成都蓝顶艺术区的工作室里,饶有兴致地翻阅有关本届双年展的报道,毫不掩饰欣喜之情:“以前,能看到我作品的普通老百姓太少了,双年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观众去得多,媒体报道也多。”

  同样欣喜的是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川。自2001年设立,今年首次由政府推动,成都双年展在1个月内吸引观众超过27万人次,这意味着双年展成为成都的一张“艺术名片”,已经具备“群众基础”。

  我或我们?

  开幕第一周,就吸引观众16万人次

  “进去看看,成都双年展就在这里。”

  “双年展是什么?”

  “艺术展览,听说里面有画。”

  “画?哦,那是好东西,去看去看。”

  双年展开幕当日,总策展人吕澎在东区音乐公园门口,遇见一群正在散步的老太太,如此讨论成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盛会。

  被她们认为是“好东西”的画,在“溪山清远:当代艺术展”板块展出,只是本届双年展的一个主题展览,另外还有“谋断有道:国际设计展”和“物我之境:国际建筑展”两个主题展,以及16个特邀展……这些信息,这群普通的老太太或许并不清楚,即使清楚,也不一定能理解其中寓意。

  她们走进双年展的逻辑只是“艺术=好东西=应该看”,生动质朴得让吕澎记忆深刻:其实对于艺术,最寻常的老百姓,潜意识里也有着好奇、尊重和向往。

  8天后,吕澎收到来自双年展组委会的统计数据,再次感受到“艺术正在这座城市炸开”的热情:9月29日开幕至10月7日晚,仅国庆黄金周一周,双年展吸引观众16万人次。“完全超出我的预期。”吕澎坦言。

  展览期间,双年展组委会在现场随机调查:受访的50名参观者中,就有38名从未观赏过双年展等艺术展览。“即便懵懂,大家来看一看,觉得很热闹,知道艺术展览原来是这样的,就已经很好了。”吕澎为本届双年展的公共性打了90分。

  他最爱坐在东区音乐公园展区内的仿古茶铺里。茶铺正对着扶手电梯,电梯的一端,常常是到了下午四五点快闭馆时,也仍在排队入场的观众们;茶铺被3张贴在墙上的巨型海报包围:“溪山清远”、“谋断有道”和“碧山计划”(特邀展览)。

  这位总策展人目送着入场的观众们,或三五成群,或形只影单地走进某个展厅,他也许还在心里猜:他们有在仔细打量吗?抑或只是鱼贯而过?

  在他视力范围之外的另一方空间里,一张大幅海报:“ME,WE.”(“我,我们。”),仿佛在提问:艺术家表达“我”的艺术能否让“我们”老百姓享受?

  苹果或南瓜?

  艺术应该是越界的,打开人们的想象力

  “这是什么玩意?”

  “是苹果吧。”

  “不是,是生了蛀虫的苹果。”

  在本届双年展上,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南瓜”雕塑引来一番别致的解读。

  像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想象并不少见,也有观众直喊“看不懂”,在留言簿上写道:“原来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捉摸不透”。

  周春芽有着艺术家的坚持:艺术如果完全按照大众已有的审美标准展现,就无法发展了,“艺术家总是要往前多走一步,艺术普及不是画让所有人都能看懂的画,而是帮助大众理解艺术家的作品,让他们形成对艺术更丰富的理解。”

  在吕澎看来,普通观众必须要接受“不懂”的洗礼,“艺术应该是越界的,越出我们的日常习惯。越出去之后,大众看到了,吃了一惊,于是朝边界迈出一步;艺术再越一次界,观众再往下一个边界靠近。人的思维、想象力和精神世界就这样被打开了。”

  《无题》、《红梅》等艺术作品能否打开参观者的精神世界?吕澎不敢肯定。但他肯定的是:“艺术影响着每一个人。观众看了,即使永远不谈论、不思考,但一想到艺术,刻在心灵上的记忆就会被激活,就会产生影响。这是一个缓慢却自然的过程。”

  展览上的留言簿泄露着每一个被影响了的精神世界。有人由衷感叹“原来艺术离我并不遥远”;有人在“溪山清远”里迷失,却“萌发出一种新的生活概念,将带着它,创造我的作品”;有人被“谋断有道”触动,“印象最深的是《无常》,无常是生与死的约定,是今生与来生的界限”;有人沉浸于“物我之境”,“突然很想家!看着这种街道,想起童年生活”……

  影响甚至超出了理解艺术本身。观众看不懂展品,周春芽反思:“我们的艺术公共教育缺位了”;参观者缺乏观展礼仪,当地媒体率直地提醒《艺术展场不是“火车站” 素质!素质!》;为保证展品安全,组委会在原本开放展出的艺术品前加设防护带,参观者质疑:我们何时才能和艺术品“零距离接触”……

  “看到了、谈到了、享受到了、被关联到了。”吕澎如此总结艺术正在对每一名参观者发挥的影响力。

  文化服务或城市名片?

  艺术的普及推广,能演变成城市的符号和注脚

  曾经专属于小圈子的双年展,正在成都“变身”为一场全民盛会。周春芽认为,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不仅投入扶持资金,更调动各方资源进行立体宣传。“政府的服务力度到了,老百姓的参与度就高了。”周春芽说。

  在李川眼里,双年展不是普通展览,由政府推动,不仅有利于艺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普及推广,更能演变为一个城市的符号和注脚,提升城市的文化气质,为成都打造“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鼎立之城”奠定又一个基石。

  自开展以来,李川忙着陪客人穿梭于三大展览之间,不少来取经,还有一些“登门”考察展览所在地东区音乐公园。这个由老工业厂区改造的“音乐互动体验消费”聚集区,与双年展互动,虽开幕不久,但已被带旺了人气。

  闲下来时,这位官员总去逛位于工业文明博物馆的建筑展。在“策略东村”展区内,他一遍遍打量“林盘城市”、“城市厨房”、“街亩城市”、“空中多层公寓”等设计模型,无数次在心中想象一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模样。

  “策略东村”是政府的“命题作文”,邀请12家国内外建筑事务所对成都规划建设的文化创意新城成都东村进行设计重构,设计内涵紧扣成都的未来发展目标“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个目标,也正与建筑展“物我之境:田园/城市/建筑”的主题内涵不谋而合。

  这其实是各方的“有谋而合”:既然双年展能成为“城市名片”,为什么不将城市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因此,本届由政府集各方之力而办的双年展,从总主题“物色·绵延”,到分主题“溪山清远”、“物我之境”,都直指田园生活的惬意与悠闲。“对于政府办双年展而言,一定要选对主题。”李川说道。


  “双年展是否已成流行的城市营销手段?”有媒体如此提问。吕澎认同其中蕴含的巨大机遇,但成功的秘诀在于“专业化的运作”和“国际性的营销经验”。这位和政府打了好几个月交道的策展人坦承:在这两方面,无论政府还是策展人,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磨合、学习、甚至妥协。

  周春芽则说:“关键要坚持,两年后怎么办?四年后怎么办?能不能把全世界最好的艺术家吸引到成都来?能否将它办成中国最好的艺术盛会?”

  对于将在11月6日延期闭幕的成都双年展而言,题还没答完,新的提问却已然开始。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