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滑田友的作品提示我们:如果把“写意”仅仅视为是一种风格,而这个风格又没有更深层面上和现实发生联系,那么它就只是附属于“内容”的装饰。 |
| | |
| 在艺术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上,多数人似乎相信“不破不立”,但我更相信“不立不破”。前者基于“进化论”奠定的叙事模式,多相信艺术风格的推陈出新;而后者更相信传统基础上的渐变,或积累到一定程度上的、围绕某一关... |
| | |
| 最初是在Art-Ba-Ba网站上看到“关于绘画的十九个个展”展览,觉得不错。展览汇集了我比较喜欢的几位画家:马轲、秦琦、贾蔼力、孙逊、徐若涛、李青。这几位画家对“绘画”是有所思考的,他们并非顺着绘画的... |
|
|
| | |
| 对于观念雕塑这个概念,其实是在1997年我跟殷双喜聊天的时候聊出来的。但我们当时聊出观念雕塑(其实,当时我们聊出的是“观念性雕塑”,但观念雕塑和观念性雕塑,其实对我来说是没有太大影响,在当下中国的语境... |
| | |
| 对于中国水印版画当代转型这个话题,我想先从陈琦前两天的展览为一个契机谈起,我之所以关注这个展览,是因为 |
| | |
| 2004年的春节一过,除了写论文以外,便进入了找工作的潮流里面。设计了一份简历,漫无目的地投递,期待奇迹发生。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四处碰壁。后来去农展馆参加招聘会,人山人海的场景像是白菜市场,自己是哪棵... |
|
|
| | |
| 为了躲避回京高峰,初六左右就回到了北京。回到北京的当天晚上,就收到师妹代亭从湖南发来的短消息,说是广州出现了一种怪病,很难治愈。让我快去药店购买“板蓝根”,以备用。我迅速把消息转发给了家人和熟悉的师友... |
| | |
| 春节。已经工作过的人,此时又要接过父母的生活资助,心中有些酸楚。当然,这时候的主要生活资助来自我的妻子。 |
| | |
| 1月份,来北京第二次考研。那一年的北京很冷,我穿着最厚的波司登羽绒服,走在去考场的路上,还是能冻透。五门课,我每考一门课前,就把这门课的资料全部撕掉。撕了五次,我考完了,就回了青岛。继续当我的已经不在... |
|
|
| | |
| 《艺术与艺术家辞典》[Art and Artists]提供了关于美术的详尽信息,包括了涉及世界范围内的绘画、雕塑、素描以及版画作品的诸多词条,并介绍了创作这些作品的艺术家。这本辞典介绍了艺术史中具有历... |
| | |
| 1949年建国之后,围绕“人民”主题进行“历史”书写变得越来越自觉。在此之前,在20世纪的“现实主义”语境中,“人民”是突兀地出现于1949年吗?如果不是,它是怎样逐渐进入现实记录者的视野的?其中的艺... |
| | |
| 2009年展览的主题是“证伪”,2010年展览的主题是“局中戏”。前者强调一种“不相信”的决绝态度,后者则把“决绝”本身也视为反思对象,即“决绝”本身也是无效的,不过是一场“戏”。在“局”中,把“戏”... |
|
|
| | |
| 通过作品可以知道,这些参展学生发现自己处于“专业”、“学院”、“知识结构”、“意识形态”这些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局”中。他们用绘画来做“戏”,又经过对某个问题的深入处理和巧妙转化,拖出了“局”的尾巴... |
| | |
| 2010年4月14日下午,奥利瓦策划的“伟大的天上的抽象:21世纪的中国艺术” 展览(见“艺术国际”网站[1])开幕。进入现场,可以看出,奥利瓦这次展览更大意义上是一个中国抽象艺术的“抽样”展。在这份... |
| | |
| 首先,素描是美术学院的传统。我们在谈论素描的时候,经常会认为它是西方的艺术传统。其实从20世纪初至今,素描教育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徐悲鸿、董希文、王式廓、靳尚谊、徐冰、王华祥等几代艺术家对其进行了积极... |
|
|
| | |
| 这件作品是徐冰回国以后最据“建构”色彩的作品。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或者前卫艺术家,从70年代末到现在,仿佛都必须以反思、质疑这样一种状态存在。我们看徐冰以前的作品,除了《烟草计划》以外,他的《天书》、... |